close

 

第一章 銀髮四部曲

 

 

老有啥不好?老狗忠誠,老酒醇;

      老友無私,老伴真!

 

 

越活越長壽

  每個人自出生開始,便逐漸邁向老化,步入人生的終點。這個事實,從過去、現在到未來都不會改變。年輕時的老化,你我稱之為成熟;年長後的老化,又何嘗不是?試著別把這個自然的老化過程僅僅著眼於生理層面,個人的持續成熟之路,若是能夠好好培養,絕對是周遭其他人莫大的福氣!

 

  在過去那個年代,年老似乎就代表著成天只能待在家裡面含飴弄孫,慢慢地等待生命盡頭的來臨。幸好那個年代的人,結婚早、生的多,又大多是三代同堂,所以還有許多含飴弄孫的機會。否則以目前最普遍的小家庭模式,再加上晚婚、不婚、不生或是不孕,獨守空閨的,就真的要換人做做看了。

 

  80年代的工業革命與農業改良,提升了人們營養攝取的值與量;到了90年代,公共衛生觀念的普以及與醫藥技術進步,大幅改善新生兒的存活率與對於疾病的預防與診治,因而造就出人類平均壽命的明顯延長。

 

   舉例來說:在美國的人民在1900年出生時的「平均餘命」或是「生命期望值」約為五十歲。意思就是:在出生的那一刻起平均壽命預期還剩下五十年;到2008年,新生兒的平均餘命上升到七十八歲。然而,在已開發國家當中,美國人民的平均餘命,排名還不算是前段班,我們稍後再說。

 

  台灣,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顯示,人民剛出生時的平均餘命,由1950年的男性五十三歲、女性五十六歲,大幅延長到2009年底的男性七十六歲、女性八十二歲。半世紀壽命就增加了二十多年,可以說是前所未見的增長。進一步說明,台灣人民六十五歲時的平均餘命,男性大約還有十七年、女性約還有二十年(並不是像部份書報資料所呈現的,直接用零歲平均餘命減去六十五)。試問,在這往後的六、七千個日子裡,難道還是只停留在每天含飴弄孫(或是得到失智症,變成含愚弄孫)的階段嗎?

 

簡單來說就是:在特定年齡時,平均預計還可以存活的時間。一般人所謂的平均壽命,其實指的就是新生兒的零歲平均餘命;但是隨著年紀變化,平均餘命也會跟著調整。若六十五歲時的平均餘命為二十年,則代表平均可以繼續活到八十五歲。

 

六十五歲根本不算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六十五歲真的就叫做老人嗎?先看看下面的資料以後再重新考慮考慮。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的登記資料(2010/02/26),台灣共有2001位年紀超過一百歲的長者,其中男性977位、女性1024位,幾乎各占了一半。至於年齡介於九十歲至九十九歲之間的長者,則共有59,585名,男性占了百分之四十四,女性占百分之五十六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世界上有許多國家人民的平均壽命都已經超過八十歲,當中包括:日本、義大利、瑞典、澳大利亞、加拿大、法國、紐西蘭、新加坡、西班牙等國家。全日本百歲人瑞的數目,更是大約每十年就增加一倍,這種在過去曾被視為「人瑞」的稀有現象,如今已經是一般人經過努力就可能達成的目標。以後,一個不注意,就可能變成人瑞。

 

  至於六十五歲以上,在以往被稱為「老年」的過時標準,全台灣人數更是超過兩百四十五萬人。這個數字,將近是整個台北市的人數。所以在本書的開始,筆者想強調一個重要觀念:六十五歲再也不是少數,也絕對不再是老年的代表。

 

樂齡學堂

問題:老師啊,新聞報導都說2010年台灣只有1399名百歲

   人瑞啊,你怎麼說總共有2001人呢?

回答:1399人是為了辦理重陽節敬老活動已經訪查到的人瑞

   數目而非戶政登記數目,所以不能只看到片面的訊息。

 

為何是六十五歲?

  過去六十五歲之所以會被當成老年的代表,是因為在十九世紀末的時候,德國宰相俾斯麥將老年福利制度納入他的社會政策,那時德國人民的平均壽命大約為四十五歲,所以將六十五歲制訂為老年人的標準(超過平均壽命二十年),名符其實。

  後來,美國羅斯福總統也跟進採用此一標準,將六十五歲制定為美國老年福利使用的開始,當時的美國人平均壽命亦離六十五歲有一段距離。如今許多國家人民的平均壽命都已超過八十歲,六十五歲怎麼還能夠再當作老年的代表?稱為長者,應該是對他們的人生經驗與對社會貢獻的一種尊敬稱呼,而非將六十五歲視為年老力衰的錯誤刻版印象。

 

  不過,關於老年相關問題應該仔細思考的,是政府的社會福利資源應該如何重新規劃分配,才能夠長久照顧到未來真正有需求的高齡長者。至於,年長者的定義又該如何訂定?如果當時德國平均壽命為四十五歲,將六十五定義為老年的標準,相差二十歲,那平均壽命接近八十的我們,老年應該定為

 

  古人曾經說過:人生七十才開始。這句話放到這個年代,真的是再貼切不過了。退休之後,才是能夠盡情享受新生活的開始。只要盡力去保持好心情與好體力,退休後開始的新生活運動,將是前所未有的精采。目前所見的科技進步、交通便利,再再催促長者們放手去擁抱新的生活、接觸感受新的人事物、盡情去享受豐富的晚年。

 

   生命,千萬不要在辛苦打拼大半輩子以後,就結束了。

 

世界的趨勢

  2003年,全世界約有四億五千萬個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,往後則以每年約一千萬人的龐大數目增加。根據美國戶政單位的資料,二十世紀初期,全美國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比例約佔百分之四,近期資料顯示,長者的比例已上升至百分之十三。預估到2030年,將上升至百分之二十,也就是平均每五個人之中,就有一位超過六十五歲長者。想想看,以後不管到甚麼餐廳吃飯,大概五桌當中就會有一桌是長輩,這麼龐大的消費族群,怎麼可以輕忽他們的權益問題呢?

 

  日本,更是世界首區一指的老人國代表。早在1970年代,日本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就已超過百分之七,符合「高齡化社會」的標準。到1996年,日本更是堂堂邁入「高齡社會」的行列: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比例達到百分之十四。目前日本長者比例,已經超過全國百分之二十二。預計到了2055年,日本長者的比例將會突破百分之四十。

 

  除了日本,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長者比例也都大幅提高。舉例來說:義大利、德國的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人口比例,都已超過百分之二十;瑞典、希臘、奧地利、比利時、芬蘭、法國、西班牙、瑞士、英國、荷蘭、挪威等國,長者佔全國比例也都超過百分之十四,早就已經是高齡社會的一員。那麼,我們所居住的台灣呢?

 

 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資料顯示,台灣自1993年起正式進入長者比例超過百分之七的高齡化社會行列。目前長者比例已經超過百分之十。行政院經建會預計台灣於2018年也可能成為高齡社會的一員,長者比例超過百分之十四;到2026年,長者人數很可能會超過百分之二十成為「超高齡社會」,台灣準備好了嗎?整體來說,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將在二十年內擁有兩成以上的長者人口。然而,台灣的老化速度,又比其它國家還快,真的嗎?

 

台灣老的特別快?

  歐美國家的熟齡人口成長相對於台灣而言較為緩慢,長者佔全國人口的比例自百分之七上升至百分之十四(高齡化社會到高齡社會),花了約五十年至一百多年不等。舉例來說:英國約四十五年、加拿大六十五年、美國約七十年、法國更是長達一百一十五年。這長長一段人口老化的時間,能夠讓政府有更充裕的時間來計畫老年相關問題,在退休基金、社會福利、醫療保健及其它問題來著手進行調查與改善,但是台灣能準備的時間卻非常有限。

  台灣,總體生育率的急速下降(看看目前為六十歲左右的族群,家中多有數名兄弟姐妹,反觀目前年輕一輩,幾乎都是一到兩個小孩)加上健康醫療觀念與技術的大幅提升,人民的平均壽命也持續延長,長者的比例從1993年的百分之七上升到百分之十,花不到十五年。

 

  預估,台灣大約會在二十五年的時間,從高齡化社會晉升為高齡社會,足足比其他國家少幾十年的準備時間。政府機關及企業團體,勢必要好好借重國外經驗,並配合台灣的特性與所需,才能快速適應即將要面臨的種種老化相關問題。

 

個人部分

  就個人生理方面而言,許多專家學者對於老化相關問題,提出過不同的理論,包括:細胞分裂限制、內分泌減少與失調、壓力造成自律神經失調、壓力賀爾蒙傷害、免疫系統年老衰退、身體廢物堆積的傷害、自由基的眾多危害、基因的突變、熱量限制飲食理論等等。到目前為止,沒有人可以論定哪種理論最正確。事實上,這幾種老化理論彼此之間也可能有相互影響。我們能做的是針對可以預防及改善的部分來加以補強,避免加速衰退。現在,就讓我們來初步認識這些有趣的理論吧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老化 老年學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成功老年學院 的頭像
    成功老年學院

    成功老年學院

    成功老年學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